104.11.14我們沿著「西側歷史街區」繞行一圈約20分鐘,下午三點返回參觀歷史街區入口處的「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」。
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: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,作為推展鄉土教育之園地,將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相結合,規劃不同主題展覽,及剝皮寮相關歷史特展,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,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。
◎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/電話:(02)2336-1704
◎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:http://59.120.8.196/enable2007/
〈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〉蘊含豐富的鄉土文化,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
〈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〉1、2F導覽配置圖
中心入口處提供的簡介資訊,上方有各種可愛的動物石頭彩繪
津津樂道特展區:剝皮寮的故事(進入拱門的展間,猶如穿越時光隧道)
水岸城市的變化:新莊(興直庄)、萬華(艋舺)、南大同區(大稻埕)、松山(錫口)、淡水(滬尾)、關渡(江頭)
水上交通工具多:竹筏、舢舨、獨木舟、戎克船(帆船)、淡水河木造貨船(俗稱紅頭船)、輪船、水上飛機
◆「艋舺」是萬華的舊地名,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「獨木舟」之意。艋舺因港商之利,曾經盛極一時,為淡水河流域重要的出口貨物集散中心。艋舺於清治時期,與台南府城、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,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稱,顯示艋舺是當時北台灣最繁榮的地方。
和郊商做生意(左上圖)、幫剝皮寮找名字(左下圖)、古今地名小偵探(右圖)
◆剝皮寮地名由來~~「剝皮寮」由字面上解釋,與剝樹皮、剝獸皮有關,但若以發音來研究,在清朝嘉慶4年(1799年)當時稱為「福皮寮」,而道光18年(1838年)至清朝末年改為「福地寮」,到了日據時代因發音關係,被改稱為「北皮寮」,最後音近似閩南語發音的「剝皮寮」而得名。
◆剝皮寮是過去民眾的生活空間,曲折的巷弄內保有清代道路的模樣。老街北側保有清代傳統街屋特色,南側則因都市計畫及街道轉向,房子多為日治時代西式牌樓厝。
介紹剝皮寮老街充滿歷史韻味的店屋與牌樓厝
各種古早厝的立面裝飾花樣:剝皮寮歷史街區、大稻埕迪化老街、三峽老街、大溪和平老街
●清代傳統店屋:為一種狹長式的商店住宅,左右兩戶共用壁體,進深很長。店屋通常形成於商業繁榮的市街上,因應商業活動發展出「前舖後居」、「下舖上居」的空間格局。
●日治時代牌樓厝:日治時代實施「市區改正」而改變店面方向,連續的牌樓厝較無繁複裝飾。由於立面建造時間的不同或經過改建,立面裝修的材料包括清水磚、洗石子、面磚、水粉粉光等,材料之間的組搭,呈現了時間演變的痕跡。
清代傳統店屋 & 日治時代牌樓厝(古早厝的立面有不同的裝飾花樣)
各種牆面材料:顏止磚牆(紅磚牆)、石造牆基、斗砌牆、土埆牆、卵石牆基、雨淋板牆、編竹夾泥牆
建築的生活智慧:一圈一圈的亭仔腳(騎樓)、露出帽子的地下屋(蘭嶼地下屋具排水功能)
機關多多的宜蘭厝(深出簷、防颱窗、雙層牆)、踩高蹺的干欄式建築(南島民族的特色建築)
●秀英茶室:康定路173巷5號,是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店,主要提供茶飲以及點心。
●蜘蛛麵店:康定路179、181號,原名為「新富興飲食店」,麵店生意興隆,排骨酥湯尤其有名。
●太陽製本所:康定路173巷37、39號,是臺北最早的裝訂廠之一,自日治時代至今歷經三代。
古早的各行各業(左上圖)、消失的行業(浴池、賣土炭、柑仔店)
故事巷聽講古、從前的生活(秀英茶室、蜘蛛麵店、太陽製本所)
三輪車分為載貨和載客用,還有一種是手拉三輪車,1950~1960年是三輪車最輝煌的時期
◆台灣傳統與現代教育:這棟建築為國學大師章太炎在戊戌政變(1898年)失敗後,來台避難的居所,館方在此策劃「傳統與現代教育主題展」,展出科舉制度、學制沿革及近代台灣教育發展歷程。
章太炎旅台居所(右上圖)、孔廟佾舞學問大(祭孔大典中,以佾舞儀式最具特色)
◆傳統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,學校分為官學和民學(私塾),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書院。日治時代廢除所有官學,只有民間私塾存在,而由於私塾教授漢文,傳統文化才得以保存。
古早三進式書院格局(前座為門廳、中座為講堂、後座為大廳--魁星樓、文昌閣、尊經閣)
◆科舉三部曲: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,科舉制度始於隋朝,歷經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前後一千多年,是傳統社會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。
1.鄉試:舉人(第一名:解元)2.會試:貢士(第一名:會元))3.殿試:進士(第一名:狀元。第二名:榜眼。第三名:探花)《能3次都考上第一名,則稱為「三元及第」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