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7.7.23(一)上午十一點離開綠舞觀光飯店,前往此行最後一站景點「中興文化創意園區」。
※服務中心(6號倉庫):主要存放松柏、針葉樹等中大型木材的備木場,現規劃為遊客服務中心。
遊客服務中心(6號倉庫)設有〔紙說--中興造紙故事常設展2017.7.22-2018.12.31〕
※「紙說-中興造紙故事」常設展:在「樹」的意象空間裡傾訴中興紙廠史事,從紙的生成至結合彙整歷史背景、與紙廠生活點滴,娓娓道來宜蘭半世紀多以來的造紙故事,讓民眾對園區特有的歷史背景與遺址空間,有更深層的認識與不同感受。
《宜蘭椅設計大賞》五屆130多件獲獎作品以〔山、海、平原與生活〕的空間規劃展覽
◆中興文化創意園區:「中興紙廠」肇建於昭和十年(1935年),其前身是日治時代的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,歷經國民政府接管後再轉為國營事業(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),當時不僅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工廠,生產量甚至是東南亞第一。2001年紙廠停工結束經營,園區自此歇息13年,2014年由宜蘭縣政府接手,透過工業遺構的保存與活化,啟動文創應用、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,轉型成立「中興文化創意園區」,開啟中興老廠房重生運用的新契機。
◎地址: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6-8號/電話:(03)969-9440
◎官網:https://chccp.e-land.gov.tw/
◎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ilanchccp/
〈中興文化創意園區〉仍保留許多具有特色及意義的歷史建物
※舊木片磨木機室(54號倉庫):為放置接收化學紙漿前段設備的廠房,木料經過裁切與去皮後,先送到削木室進行加工,將木料加工成碎木屑,最後再以輸送帶送至磨木機室將木頭用磨石磨成製漿原料。
入口處的倉庫已成廢墟,生命力旺盛的樹木穿牆而出(左下圖:舊木片磨木機室,黃圈圈內為兒子)
※煙囪鍋爐室(50號倉庫):建於昭和12年,為日治時期的「氣罐室」,當時有4台鍋爐在運作,主要生產蒸氣供場內建築或設備使用,運作後產生的廢氣是透過2樓的方管傳至排煙道與煙囪。
面對煙囪左側是51號倉庫,右側則是50號倉庫(煙囪鍋爐室)
〔南榕廣場〕前方綠草坪上有一處用漂流木搭建而成的裝置藝術(後方高聳建築物為39號倉庫)
※新木片磨木機室(56號倉庫):配置四庫式磨木機2部,將木材磨成紙漿後再經過精鍊過程,纖維更為細緻,可提高紙張的品質,當時可日產7.5噸木漿。
漂流木裝置藝術&39號倉庫(左上圖)、煙囪&煙囪鍋爐室(右上圖)、新木片磨木機室(左下圖)
老舊廢棄的廠房與煙囪&從一格格窗戶冒出的綠葉,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
※墟實境地(36-42號倉庫):目前為未開放區域,將原有壁面破口的外牆以裝置藝術呈現,利用剪紙與紙雕的概念,應用鋼板切割的素材,呈現中興紙廠過往風華故事及現代製紙的六道過程 (伐木、去皮、製漿、抄紙、壓光、裁切),藉以表現製紙文化的創意之美。
整個園區規劃以文創為主軸,推動廠房再利用,在去年以新的面貌示人(2017.7.22試營運)
〔墟實境地〕外牆的裝置結合剪紙和紙雕,呈現中興紙廠的意象
※有料倉庫(15.16號倉庫):原為「散漿機房」及「儲漿倉庫」,利用散漿機將回收紙攪拌為紙漿作為製紙原料,再進入打漿室進行抄紙流程,面積約800坪。現規劃為多功能展演空間,適合籌辦大型展覽活動。
《紙的進化論》特展→ 共區分紙的知識考、紙的創意學、紙的自由式三大主題區
《紙的進化論》作品:消波塊(左下圖)、未來的形狀(中排圖)、光,灑落於紙(右排圖)
《鈔票摺紙》作者--長谷川洋介,透過各種摺疊角度為各國紙鈔人像戴上帽子,讓紙鈔更添幽默感
瑞士聲音裝置藝術家Zimoun的作品:以建築形式介入聲音雕塑,結合視覺、聲波和空間元素
運用瓦楞紙材打造建築形式般的聲音雕塑,以棉球動力裝置敲打180個紙箱,感受紙與空間互動的張力
〔鳳嬌催化室〕打造出《紙林紙海》(右下圖:穿梭於從天而降的紙瀑,暢遊更迭起伏的紙浪)
※興工二場(13號倉庫):日治時期興建,原為放置硫磺及白土的物料空間,後改為13號倉庫,存放廠房建築材料與營繕時使用的金屬五金,現以前店後廠的空間設置,規劃作為孵育微型文創產業的育成基地。《進駐育成單位:我的秘密基地、麥子木工房、靜花園手繪工作室、小魯班木工坊、耕木工場、禪木工坊》
禪木工坊、靜花園手繪工作室、耕木工場…
小魯班木工坊、麥子木工房、禪木工坊…
※興工一場(12號倉庫):日治時期興建,原為放置硫磺及白土的物料空間,後改為12號倉庫,存放廠房建築材料與營繕時使用的金屬五金,現以前店後廠的空間設置,規劃作為孵育微型文創產業的育成基地。《進駐育成單位:一生一色、未來氏工作坊、海波浪、水色染工坊、利西亞LIHYA、after5生活逃、好角舍設計工作室、厝尾頂手作坊、白葉陳創意工作室》
白葉陳創意工作室、未來氏工作坊、利西亞LIHYA、水色染工坊、一生一色、海波浪...
after5生活逃〕將插畫創作結合陶土藝術,讓陶花器跟植物都成為富有觀賞趣味的作品
沿路參觀路線由後往前:〔有料工廠〕→〔興二工場〕→〔興工一場〕,最後回到〔南榕廣場〕
※興創館(11號倉庫):日治時期興建,原為放置亞硫酸的物料空間,後編號為「11號倉庫」,存放澱粉等其他製紙的化學原料,未來規劃作為親子共創空間,目前11-16倉庫已修復開放參觀。
〔興創館〕旁的戶外水池是經典的必拍場景(水池右側平台有人拍照,只好先拍水池左側的興創館外牆場景)
※南榕廣場:縣府為紀念人權鬥士鄭南榕,在園區中心紅磚屋規劃「南榕廣場」,成為輿論發聲平台,開放自由創作、小型展覽、獨立音樂演出,只要與民主、自由、人權有關都能申請,讓言論自由盡情揮灑。《鄭南榕紀念碑:利用兩片三角形鐵板當素材,一面鐫刻「南榕」兩字,另一面寫下鄭南榕生平及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。》
南榕廣場的紅磚屋〔鄭南榕紀念碑〕(左上圖)、〔戲棚下〕一旁圍牆上佈滿植物的板根(左下&右圖)
※戲棚下(8號倉庫):原為放置儲存進口乾紙漿的「漿料將廖倉庫」,現規劃為民眾休憩、市集與戶外展演空間,可供戲劇、舞蹈表演、藝文展覽、記者會等半戶外活動。
〔戲棚下〕(左上圖)隔著水池面對著〔興創館〕(右上&左下圖)、兒子還在戲棚外(右下圖)
突然發現〔水池與煙囪〕的構圖很棒,趕快多拍幾張合照(右上圖有小朋友亂入)
後側平台上一直拍不停的一群年輕人,只好當作背景入鏡了!
我們終於可以在平台上拍照了!(這個角度倒影很美,但光線不足稍嫌灰暗!!)
※小公園(5號倉庫):由宜蘭藝術家邱憲章設計,邀請緊鄰園區的中興國小師生及宜蘭在地藝術家,設計馬賽克拼貼圖,共同參與中興文創場域的成長與蛻變。這座色彩繽紛的小公園作為遊客休憩、洗手的公共空間,在老建物的空間中是一座十分特別的「興」亮點。
馬賽克的拼貼平台竟是廁所的洗手台(下排中圖右側),〔小公園〕成為園區內的隱藏版拍照亮點
※光合屋(7號倉庫):原為儲放木料的「簡易倉庫」,現規劃為民眾休憩、市集與戶外展演空間。
戲棚下旁的〔光合屋〕(上排左&中圖)→ 返回停車場(右上圖)→ 入口處的〔腦力現場〕(下排圖)
※腦力現場(61號倉庫):這座裝置藝術以象徵乘載人類思維、創意與靈魂的「大腦」為主體,結合原有建築設置大型不鏽鋼造物、風動裝置與景觀流水裝置,讓環境與藝術互相對話,營造整體藝術空間意象,展現宜蘭文化藝術的新地標。
宜蘭藝術家呂秉承設計製作,在既有的舊建物上營造〔腦力現場〕大型藝術裝置
中午12:45離開「中興文化創意園區」,驅車沿著國道5號北返,結束三天二夜的宜蘭旅遊行程。
宜蘭中興文創園區入口意象〔腦力現場〕,成為獨特展現宜蘭文化藝術的新地標
延伸閱讀
【宜蘭五結】綠舞國際觀光飯店+炭烤蘆花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