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.6.17中午時分離開「故宮至善園」,走到附近的「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」逛逛。
★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:位於故宮博物院旁,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公園,整個公園規劃為廣場區、主步道區、天然溪流區、景觀池塘區、休憩區等五大區域,是景致優美充滿原住民風味的都會公園。
◎地址: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旁/電話(02)2881-2512(園藝管理所)
◎台北旅遊網/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:https://www.travel.taipei/zh-tw/attraction/details/1984
〈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〉可觀賞台灣本土原住民文化,體驗不同的文化巡禮
★公園整體設計以抽象手法呈現原住民風格及意象,參考加拿大溫哥華史坦利公園,在表演廣場前設有一座大理石製成的首門石雕,及兩座巨型原木騰柱,園區後方設八座原住民文化藝術作品《瞭望台、少年與狗石像、搗米人像、手紋像、人紋像(泰雅族立體紋面石雕)、大熊像、梅花鹿像、母與子石像》,這些作品均由來自全國原住民藝術家施造完成。
公園規劃呈現原住民文化意象的主題風格
★十三面立體岩石浮雕柱:陳列於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的入口廣場,浮雕石柱展現平埔、雅美、噶瑪蘭、賽德克、阿美、卑南、排灣、魯凱、布農、鄒、邵、賽夏、泰雅13個族群的特色。代表台灣13個原住民族的人物雕刻及族群的文化及緣起簡介牌,讓民眾得以更了解原住民的生活藝術文化世界。
〈立體岩石浮雕柱〉展現13種原住民族群特色
◆平埔族:是台灣平原地區南島語系原住民的通稱,是台灣全島不論東西部的平原及台地的族群。平埔族崇尚祖靈信仰,各族服飾不盡相同,黑色及紅色為其主色,居住中部的巴宰族以精美的織衣聞名。
◆雅美族(達悟族):人口約四千人,聚居在台東縣蘭嶼島上,為保存固有文化最多並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族群。每年3-6月舉行飛魚祭、細膩雕刻工藝的拼板舟、半穴居的防颱建築的特色,服飾以藍、白色為主,輔以黑色的織線,織紋精細密實適用於濱海的島嶼生活。
◆噶瑪蘭族:人口數九百多人,分佈地區除了蘭陽平原外,主要是在台東縣長濱鄉、花蓮縣豐濱鄉等地。傳統宗教及過年祭祖「巴律令」、飲食文化仍保留至今,服飾以黑色為主,芭蕉絲纖維的手工織布為其特色。
◆德賽克族(太魯閣族):人口數約一萬餘人,主要分佈在花蓮縣及南投縣山區。族群重視貞節與崇尚武勇,主要祭典為「祖靈祭」,服飾以紅、白兩色為主,織紋分布於特定部位具特別意義(如英雄)不可踰越。
◆阿美族:人口數約十七萬餘人,為人口最多之原住民族,主要分佈在花東縱谷以及東海岸平原一帶。族群有完整的年齡階級制度,為母系社會,其體型較高大健美,生性活潑喜愛歌舞及運動。主要祭典為「豐年祭」,有豐富的飲食文化,服飾以活潑熱情的紅色為主,裝飾許多艷麗的亮片及珠子。
◆卑南族:人口數約一萬多人,主要集中在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,包括台東市及台東縣卑南鄉等地。族群有嚴謹的會所制度及軍事訓練,盛行巫術的獨特文化,為武力強盛的母系社會。黑色服飾上表現紅色的刺繡織紋,亦喜著白色上衣。
◆排灣族:人口數約八萬多人,主要分佈在屏東縣南大武山區以及台東縣太麻里大武地區。族群有明顯的社會階級,分為頭目、貴族、勇士、平民。其華麗的服飾與發達的雕刻工藝為各族中少見。服飾以黑、藍色為底,綴上橙、黃、綠色的琉璃細珠,女子服飾著重典雅端莊,男子則表現英勇及帥氣。
◆魯凱族:人口數約一萬多人,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,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、金峰鄉等地。舊時有嚴密的貴族階級與規範,平民須向貴族納貢。百合花為族人神聖的裝飾,代表女子的貞潔與男子狩獵的豐碩。服飾以黑、藍色為底,橙、黃、綠三色常見於衣飾及琉璃珠上。
◆布農族:人口數約四萬餘人,為典型的高山民族及狩獵民族,傳說玉山為其發祥地。族群以家族長老組成的長老制,還有軍事領袖及祭儀領導的祭師。「打耳祭」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的生命禮儀,祈求小米豐收的祭歌「八部合音」聞名國際。服飾以黑、白色為底,襯以精美的織紋及刺繡圖案。
◆鄒族:人口數約六千多人,一般分為北鄒的嘉義縣阿里山鄉、南鄒的高雄縣三民鄉、桃源鄉等地。部落分為大社與小社,部落祭儀以「凱旋祭」或「戰祭」最為重要,俗稱MAYASVI。男性狩獵及揉皮技術高明,男子服飾以紅色為主,皮褲最常見,女子喜著藍色上衣、黑色裙子。
◆邵族:人口數約六百人,為目前原住民族中最少數的一族,分佈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附近。族群漢化很深,大多講閩南語,但依然保留完整的祭典及宗教信仰。「祖靈籃」又稱「公媽籃」是祭典的主要祭祀對象,族人手持長臼在石板上敲擊演奏「杵音」,為揭開邵族過年的儀式之一。服飾以紅色為主,黑色次之。
◆賽夏族:人口數約五千餘人,主要分佈在新竹與苗栗縣界,因地緣關係深受漢人與泰雅族的影響。兩年舉行一次「矮靈祭」,代表各家族的臀鈴是特有的樂器。賽夏族有許多特別的姓氏(日、根、章…),亦有紋面習俗。服飾以紅色為主,白色次之,"卍"圖案常見於衣飾之上。
◆泰雅族:人口約八萬多人,散居於台灣中、北部山區,為原住民族中分布縣市最廣的民族。族群有紋面的習俗,代表男子的成年勇猛及女子的善於織布(織布技術及色彩豐富為九族之冠)。泰雅族為平權社會,頭目由民選產生。口簧琴舞是男女追求愛情的表徵,服飾以紅、白兩色為主,黑色次之。
★入口廣場的北側則另有一個圓形廣場,可做為原住民朋友祭祀或文化活動的場地,圓形廣場兩側植栽著檳榔,草坡上並放置天然岩石代替座椅,表現原住民善用自然資源的精神。沿著圓形廣場的北端向東北軸延伸,則是半地下道形式的文化走廊,內部以疊石或豎立石板設計,展現傳統風味。
半地下道的文化走廊展現傳統風味(入口處的原住民雕塑)
由於日正當中天氣炎熱,只在入口廣場環繞一圈,仔細拍攝十三座原住民立體岩石浮雕柱,隨即返回入口處的大石碑。《我們只在公園入口廣場區繞行一圈,並未更深入園區的其他四大區域(主步道區、天然溪流區、景觀池塘區、休憩區),也許下次有機會再來造訪。》
左上圖:入口廣場北側的〈圓形廣場〉為原住民辦理祭祀或文化活動的傳統場地
今天上午10點半抵達「國立故宮博物院」,首先參觀「故宮秦俑展」,接著到「至善園」及「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」走走逛逛。中午12:15返回嘟嘟房故宮站停車場,結束今日短暫的故宮行旅。
故宮正館入口廣場前參觀人潮不斷
嘟嘟房故宮站停車場停放許多大型遊覽車
下午將近一點驅車來到永康街,將車停放在路邊停車格,沿路尋找餐廳,最後決定到「平成屋」吃日式定食。
剛開始看到招牌以為只賣涮涮鍋和壽喜燒
平成屋日式料理的菜單看起來蠻多樣化
冰淇淋自取可無限供應
享用美味的日式定食,準備驅車返家了!